好·賞·玩

CD vs 黑膠

2020-02-27 作者:《信報財經新聞》- 占飛 流覽775次
數碼和菲林孰優孰劣之爭,令人想到數碼CD、MP3、串流和模擬黑膠唱片之爭。在上世紀八十年代,數碼CD面世,歌曲和音樂細節清晰,聲音響亮,儲藏容易,歌迷樂迷趨之若鶩。有些朋友甚至將多年的黑膠唱片丟掉,只買或藏數碼CD。

過了20多年,歌迷樂迷的看法180度改變,連樂手歌手都有不少認為數碼CD及不上黑膠唱片。美國著名唱作歌手Neil Young 曾在訪問中指控數碼錄音有損人的尊嚴,引起數碼派和模擬派激烈爭論。崇尚科技者大多是數碼派,歌迷樂迷和音樂人則不少是模擬派。他們指數碼錄音太「冷」、太「無情」,「動態」更遠遠及不上黑膠唱片,導致近10年來黑膠唱片復興,愈來愈多歌迷樂迷及發燒友追買黑膠唱片。

問題在哪裏?原來人類接收聲音,不只是用耳朵聽,兼用整個身體去接收聲音的訊息。聲音是波,引起耳膜的振動之餘,全身皮膚的神經元會感受到音波而產生輕微的共振,傳送到腦袋(尖銳的聲音會令人起雞皮疙瘩),腦袋即可分析那是什麼聲音, 來自前方或後方、左邊還是右邊。失明人耳朵夠靈敏的話,單憑環境的聲音和人聲,便能知道周圍有什麼人和物。

模擬錄音將所有聲音,包括人聲、樂器聲以及環境聲音,都錄下來, 然後播放出來。聽模擬黑膠唱片恍如置身「現實」中,聽到真人和樂隊在聽者面前唱奏一樣。唱機和揚聲器愈靚,傳真度愈高。

數碼錄音則先將聲音轉化成數碼訊號(0與1),CD機內的轉換器將數碼訊號轉換成模擬訊號,才播放出來。可是,至今最好的數碼CD,解析度只有23微秒,模擬錄音的解析度卻可短至2至3微秒,人的神經系統需要如此短促的解析度,方能感受到發聲者的情緒和感受。模擬派指控數碼錄音太「冷」、太「無情」,是對的。

 


你也可能會喜歡: